策划展会项目,或是研究市场趋势。从ta跳过具体展会直接追问产业动态的举动看,应该需要战略层面的分析而非执行细节。值得注意ta没限定地域,说明要的是全局视角。
翻翻最近跟踪的行业报告:德国展协AUMA提到后疫情时代展商更看重ROI,这解释了为什么现在流行“可量化效果”;UFI的年度预测则强调绿色布展的强制性趋势。国内方面,广交会和进博会的数据显示线上配对成功率提升到38%,但线下成交额仍是线上7倍——说明OMO模式的核心是服务而非替代。
具体到动态分类,先从技术维度看:今年CES出现全息投影展台后,国内至少5场展会跟进试用,但成本还是痛点。绿色方向的话,慕尼黑ISPO要求所有展商签署碳排承诺书,这种行业领袖的示范效应会倒逼中小企业跟进。
用户可能还想知道投资热点。风投最近集中投了三个方向:VR商务洽谈平台、展台模块化租赁服务、会展大数据分析商。特别是最后那个做“人流热力图×成交预测”的初创公司,上个月刚融到B轮。
对了,还得提风险挑战。现在展商最头疼的是观众碎片化——同一场展会里,专业买家要供应链数据,普通观众要网红打卡点,如何用同一空间满足两种需求?深圳礼品展用“分时分区”方案效果不错,上午B2B商务配对,下午开放网红直播区。
最后补充个容易被忽略的点:主办方正从“场地提供者”转向“行业生态构建者”。比如福州渔博会配套的养殖技术峰会,实际是帮参展商提前半年对接科研机构,这种服务延伸才是未来利润增长点。